【每日一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3月26日)

时间:2022-03-26责任编辑:shizhenzhe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2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选题

1.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  )

A.政治功能

B.人口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2.“气禀之殊,其类不一”强调教育要(  )

A.防微杜渐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藏息相辅

3.小学生刚学拼音时,容易记住声母表和韵母表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不容易记住中间部分。这表明遗忘受(  )

A.材料数量的影响

B.材料性质的影响

C.个人兴趣的影响

D.材料系列位置的影响

4.谦虚骄傲、自尊自卑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理智特征

5.小明家离学校较远,小明就利用在公交车上的这段时间背诵英语单词。这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  )管理策略。

A.努力

B.环境

C.时间

D.学业求助

二、材料分析题

片段一: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教师:英国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个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伸一伸头。当时康莫森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做了一个奇怪的解释,即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把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具备哪些性质呢?

片段二: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老师提问: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答: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的?为什么有噪音、乐音?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声音轻重由什么决定?为什么有的声音很好听,有的声音很难听?……

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老师不慌不忙地说: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

学生讨论、争辩,最后认为应先讨论“声音的产生”。

教师假装疑惑:为什么?

甲生:因为不产生声音,就听不到声音,噪音、乐音等就不存在了。

乙生:因为没有声音,也就没有其他问题的研究。

就这样,老师一边调动学生“放出”问题,一边又引领学生“收回”问题,在宽松的对话、沟通中进行教学。

片段三:在教学《观察土壤中有什么》时,老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角度观察,并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实验成果,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给予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

上述教学案例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的教学片段,请根据你的认知,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2.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D【解析】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4.A【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

5.C【解析】时间管理策略包括:(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材料分析题

(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学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桃子”就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不断地将“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转化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全部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上述教学案例通过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有效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案例中的教师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①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有效教学。在片段一中,该教师以故事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鱼的呼吸”联想到人类呼吸的原理。该片段中的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并且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的答案。该教师的教学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②准备恰当的垫脚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为前提,但一味地主张学生的主体性,又难免使教学陷入另一种窘境。因此,我们可以学习片段二中教师的做法,一边调动学生“放出”问题,一边引领学生“收回”问题,在宽松的对话、沟通中进行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提供恰当的垫脚石,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目标直至到达“可能的发展水平”。

③组织实践活动,探究获取真知。在片段三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科学探究“土壤中有什么”。该教师的做法真正落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知识、方法与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实践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学习该教师的做法,将实践探究活动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关,但又存在难点的部分作为教学的“探究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真知。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