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3月23日)

时间:2022-03-23责任编辑:shizhenzhe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2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选题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2.“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4.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个人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源于(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镜我

5.关于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围,智力技能属于观念范畴

B.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智力技能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C.动作技能是在智力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D.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二、辨析题

“性相近,习相远”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本质上是不一致的。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A【解析】“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体现的是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2.D【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题干的描述即体现了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3.D【解析】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典故“望梅止渴”及“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同属于经典条件反射活动。

4.C【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体的行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支配。

5.C【解析】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二者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