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六)

来源:时间:2018-11-10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六)

知识点八十二:情绪情感功能

(一)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

(二)调节功能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相反,消极情绪则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

重点例题点拨

1.“爱屋及乌”说明情绪具有( B)功能。

A.信号功能B.感染功能

C.调节功能D.健康功能

知识点八十三: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

(二)观点: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认为“我们感到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害怕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颤抖,生气是因为动手斗争。”

(三)评价: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发很大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反对并提出自己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说。

(二)观点: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有三个主要观点:

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重要的条件。

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说。

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二)观点:提出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制约,并和心理学家辛格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要条件,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后的情绪体验。

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不可少:

一是个体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肉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

五、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一)代表人物:拉扎勒斯

(二)观点: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依据他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直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

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拉扎勒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六、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一)代表人物:以伊扎德为代表

(二)观点:该理论以情绪为,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情绪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结有重要作用。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每种具体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质和适应功能。

重点例题点拨

1.【简答】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2.阿诺德的情绪“评定-兴奋”说强调了( D )

A.植物神经的作用B.丘脑的作用

C.小脑的作用D.大脑皮层的作用

3.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怦怦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地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斯-兰格理论B.坎农-巴德学说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